加载中 ...
首页 > 热点> 正文

圆满落幕第十三届汽车与环境创新论坛

每日财经网 2025-11-01 03:48本文提供方:网友投稿原文来源:盖世汽车 阅读量:7884   

2025年10月31日,由盖世汽车主办的“第十三届汽车与环境创新论坛”在上海圆满落幕。大会为期2天,线上线下同步进行。 在全球汽车产业加速向电动化、智能化与低...

2025年10月31日,由盖世汽车主办的“第十三届汽车与环境创新论坛”在上海圆满落幕。大会为期2天,线上线下同步进行。

在全球汽车产业加速向电动化、智能化与低碳化转型的关键时期,quot;双碳quot;目标正深刻重塑行业技术路径与竞争格局。面对全球市场差异化的能源结构、用户需求与政策环境,多元化技术路线成为平衡减排目标、资源效率与市场可行性的战略选择。在此背景下,第十三届汽车与环境创新论坛汇聚行业专家,围绕混动技术进阶、燃料电池商业化、电驱动创新、智能能量管理等前沿议题展开深度交流,旨在共同探索汽车与环境协同发展的创新解决方案。

本次大会感谢曼胡默尔、天纳克、安道拓、圣戈班、Mobileye、QNX、森萨塔科技、高级辅助驾驶大陆、江波龙、联乘智能科技、领芯微、微容科技、海康存储、安博睿、苏州优控、伟迪捷、大族粤铭激光、徕木电子等三十几家合作伙伴的大力支持!

奇瑞混动技术再进阶

在全球汽车电动化加速发展的背景下,奇瑞集团芜湖埃科泰克动力总成有限公司动力技术部高级经理刘义克重点探讨了奇瑞混动技术的战略布局与新一代高效发动机的创新路径。刘义克指出,尽管纯电车型增长迅猛,但全球仍有约70%的整车需要发动机,因此持续提升发动机热效率与竞争力至关重要。

他强调,到2030年,中国混动车型平均油耗目标需达到3.6L/100km,发动机热效率需突破46%-48%,奇瑞正致力于攻关48%热效率技术,并规划2035年实现50%目标。他介绍了奇瑞混动产品针对高节能、高性能与强越野三大场景进行差异化布局,例如风云A8L在欧盟市场凭借优异NVH表现获得认可,体现了中国技术优势。在技术层面,刘义克详细阐述了鲲鹏天擎发动机为实现48%热效率所采用的高膨胀比技术,通过双曲轴三连杆结构实现膨胀比达压缩比1.5倍,并结合米勒循环与阿特金森循环提升做功效率。他还指出,35%的高EGR率、低压损管路设计与EGR混合阀的标配确保了市区工况下的节能效果,而高效增压技术与排气绝热涂层的应用则缓解了过度膨胀导致的排气能量不足问题。

最后,刘义克提到当前技术攻关仍面临摩擦功优化、增压能力提升及高EGR冷凝水控制等挑战。奇瑞集团表示,未来将通过平台化高膨胀比技术、余热回收系统以及稀薄燃烧技术持续推进动力总成迭代,强化在混动领域的领先地位。

奇瑞集团芜湖埃科泰克动力总成有限公司动力技术部高级经理

车辆与能源管理的多路径探索

在全球气候变化加剧和脱碳需求日益紧迫的背景下,丰田汽车环境能源技术战略部副部长尾山俊介重点探讨了车辆与能源管理的多路径探索,强调汽车行业需根据用户需求、地区能源差异和政策环境提供多样化动力总成解决方案,以实现可持续发展。尾山俊介指出,近年来全球平均温度创历史新高,脱碳问题备受关注,国际能源署预测到2030年非化石燃料发电比例将上升,但各地区能源结构不均,需灵活应对。

他强调,多路径技术路线能最大化资源效率,例如使用同等电池材料可生产更多HEV或PHEV车型,BEV、PHEV和HEV分别能减少100%、69%和62%的燃油消耗,从而平衡减碳效果与稀有材料供应问题。他介绍了丰田在动力总成技术革新方面的进展,包括发动机通过高速燃烧和EGR技术提升热效率,PHEV通过大容量电池改善动力性能和纯电续航,BEV依托专用平台将续航里程提高60%,并优化充电系统缩短低温充电时间。

尾山俊介提到,燃料电池系统已开发出适用于乘用车、商用车和通用机械的多种方案,旨在提升耐久性和氢耗效率,同时氢发动机适合高负荷应用,有望在汽车外领域推广。

他还强调了能源管理的重要性,指出利用车用电池进行储能可平衡电力供需,例如在太阳能过剩时充电、夜间放电以减少火力发电碳排放,并通过家庭和经销商验证测试确认了该系统的有效性。尾山俊介指出,丰田正推动电池回收利用,开发基于电动汽车技术的定置式储能系统,如SWIPE系统,以降低成本并促进资源循环,遵循减少、再制造、再利用原则构建循环型社会。

丰田汽车表示,未来将通过多路径技术路线、低碳燃料应用和能源管理创新,进一步降低总体能源需求,扩大电动化效益,为实现碳中和目标贡献力量。

丰田汽车环境能源技术战略部副部长

面向未来双碳目标的动力解决方案-quot;混动+X”

在全球汽车产业加速向低碳化转型的背景下,浩思动力子业务集团-极光湾科技公司技术规划部部长刘国庆重点探讨了面向双碳目标的多元化动力解决方案,强调“混动+X”技术路径是应对不同市场差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刘国庆指出,当前全球乘用车电气化持续增长但区域差异显著,中国市场已逐步转向市场驱动,而欧美仍以政策驱动为主。他强调,混动技术因其包容性成为多种能源路线的重要载体,并通过提升热效率、电气化集成与智能控制不断优化能效。他介绍了极光湾在混动专用发动机上的四代迭代成果,包括采用长行程设计、FlowMaster燃烧系统以及基于整车需求的正向MAP设计,使发动机实际综合效率提升至40%以上。在电气化方面,他提到驱动系统向高压化、集成化发展,如行业首款900V混动系统及EM-i十一合一电控集成等技术实践。

刘国庆还提到能源多元化是实现碳中和的核心,重点布局绿色甲醇路线,攻克了甲醇发动机低温启动、灵活燃料等难题,并已实现46.11%的氢发动机热效率。在控制策略上,他介绍了智能分层能量管理算法,通过车云一体化控制实现能耗优化,实测节能达16%。浩思动力表示,未来发动机热效率提升需依靠稀薄燃烧等新型技术,甲醇等零碳燃料与混动结合将是实现碳中和的有效路径。

浩思动力子业务集团-极光湾科技公司技术规划部部长

燃料电池的创新探索与商业化未来

随着中国氢能产业在政策推动下加速发展,逐步成为新兴产业,上海捷氢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CTO侯中军重点探讨了燃料电池技术从科研到产业化过程中的关键挑战与机遇,强调行业虽处于市场化推广初期,但通过场景驱动和技术创新可逐步实现从可用到好用的过渡。侯中军指出,国家示范城市群项目已推广燃料电池汽车约3万辆,验证了技术可靠性,但经济性仍是核心瓶颈,氢气价格高和基础设施不足导致终端应用积极性不高。

他强调,政策支撑如氢能高速免收通行费正优化TCO,尤其在重载物流场景中,49吨重卡在氢气价格降至25元/kg时已接近燃油车经济性,而高速费减免可进一步提升优势。侯中军介绍了捷氢科技商乘并举的示范实践,包括物流场景中的钢铁厂原材料短倒运输、客运场景中的上海燃料电池公交车和虹桥网约车项目、发电场景中的内蒙古热电联供以及低空经济中的无人机应用,凸显燃料电池在长续航场景的能量密度优势。他提到,乘用车领域因纯电动发展迅速,燃料电池聚焦增程式架构以降低功率至40千瓦,控制成本;

同时,捷氢科技通过纵向研发体系、自动化生产和关键材料国产化提升竞争力,下一代产品P5将效率提升至55%,成本降低30-40%。侯中军强调,产业链协同降低氢价至关重要,因为燃料成本占TCO约60%。最后,上海捷氢表示,未来将通过技术提质降本和政策协同,致力于实现TCO油氢同价,推动燃料电池汽车规模化应用。

上海捷氢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CTO

新能源混合动力系统高效化智能化关键技术创新

在双碳战略推动交通领域节能减排和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助力市场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混合动力车型因解决纯电里程焦虑和成本优势而市场份额持续攀升,东风汽车公司研发总院新能源动力中心动力总成技术总师张社民重点探讨了混合动力系统高效化与智能化的关键技术创新,强调其作为平衡动力性、经济性与平顺性的重要路径。

张社民指出,混合动力系统通过灵活使用动力源让发动机和电机在各自高效区工作,相比纯电动车具有显著成本优势,且市场增长率已超越纯电;他介绍了东风全球首创的马赫动力PHREV系统,该技术融合功率分流与多档串并联构型,具备4档直驱及双模功率分流,实现7大能量管理模式和26种工作模式,以应对全场景需求。张社民强调混动专用发动机的高效化创新,包括热效率达45.18%的燃烧技术、运动件深度减摩使摩擦平均有效压力降至行业最低,以及智能热管理控制技术缩短暖机时间并提升水温,从而优化油耗;在系统高效化方面,他提到高集成轴齿设计和精准润滑系统通过减少搅油损失提升传动效率。

在智能化领域,张社民指出全工况智能能量管理技术能根据实时路况自动控制发动机启停与充放电,确保高效区占比达90%,同时驾驶风格自适应控制通过量化用户习惯提升动力响应30%或降低能耗5%,风神L7的实际测试如昆明至武汉2054公里和羌塘无人区2162.8公里续航验证了技术可靠性。东风汽车表示,未来新能源汽车将呈现纯电动与混合动力长期共存的格局,高效智能化创新是应对多样化需求的关键。

东风汽车公司研发总院新能源动力中心动力总成技术总师

高端对话:“油电”新格局下,技术路线选择与资源分配

围绕以上行业热点话题,大会进入高端对话环节。本次高端对话以“油电”新格局下,技术路线选择与资源分配“为主题,由奕森科技创始人、华涧新能源联合创始人、SAE Fellow辛军主持,浩思动力子业务集团-极光湾科技公司技术规划部部长刘国庆、奇瑞集团芜湖埃科泰克动力总成有限公司动力技术部高级经理刘义克、东风汽车公司研发总院新能源动力中心动力总成技术总师张社民、上海捷氢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CTO侯中军参与讨论。

电驱动创新与其技术路线图3.0

在新能源汽车电驱动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哈尔滨理工大学博导教授和终身荣誉教授、精进电动创始人蔡蔚重点探讨了电驱动系统的创新方向与技术路线图的核心要点。蔡蔚指出,当前电驱动系统正朝着高安全、高效、高功率密度方向发展,但一味追求电机高转速是错误的,尤其对于重卡等车型没有变速器难以实现。他强调双电机集成分布驱动是近期技术热点,但其批量生产仍面临售后维保等挑战。

他介绍了扁线电机目前已占据市场主导地位,但在高速下导体发热与绝缘可靠性仍是行业共性难题,其团队正通过梯形导体端部换位等技术寻求解决。蔡蔚提到,电压提升虽有助于充电与电机设计,却对材料绝缘带来更大压力,车企需以车端实际电压而非电池标称电压作为选型依据。在材料方面,他指出稀土资源在中国并不稀缺,技术重点应是降低重稀土用量;而非晶材料因工艺敏感尚未在电机领域规模化应用,硅钢片仍是主流。

他还强调碳化硅等宽禁带半导体能显著降低控制器损耗,是未来重要方向。蔡蔚表示,未来电驱动技术需持续攻关材料、热管理和轻量化等核心环节,以推动产业稳健发展。

哈尔滨理工大学博导教授和终身荣誉教授、精进电动创始人

面向全球化市场的动力系统开发:挑战与机遇

在全球汽车产业加速全球化发展的背景下,上汽集团创新研究开发总院总监、SAE Fellow徐政重点探讨了面对不同海外市场的多样化需求,中国车企需通过多元化动力系统与深度适应性开发来把握出海机遇。徐政指出,中国汽车出口持续增长,尤其在欧洲严苛碳排放法规推动下,插电混动等新能源车型呈现显著增长势头,为中国品牌提供了结构性机会。

他强调,上汽集团已实施全球加本土战略,依托全栈自研技术,布局覆盖燃油、混动、插混、增程和纯电五种动力形式的产品体系,以多品类车型满足全球市场规划。徐政介绍,针对海外特殊工况如欧洲高车速、中东高温、南美陡坡等,动力系统需进行针对性开发,例如采用三档混动专用变速箱以提升高速与爬坡性能,并运用油冷电机与系统升压技术优化热管理与动力输出。他还提到,海外电池安全、碳足迹等法规要求更为复杂,上汽通过创新材料与应用虚拟开发,例如GMT复合材料电池包,在保障安全的同时实现轻量化。

面对不同区域环境,热管理系统需依据市场优先级调整冷却模块布局,从而平衡电机冷却与空调性能需求。上汽集团表示,未来将继续依托多元化动力技术,结合全球场景差异进行系统性开发,助力中国汽车在全球市场保持竞争力。

上汽集团创新研究开发总院总监、SAE Fellow

智能化全域动力解决方案

随着全球汽车行业向电动化、智能化加速转型,中国品牌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实现换道领跑,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平台及模组开发部副总经理刘斌重点探讨了智能化全域动力系统解决方案,强调通过技术创新与跨域融合提升用户体验。

刘斌指出,当前燃油车仍占主导地位,但纯电和混动车型快速增长,中国品牌市占率持续领先,反映出电动化趋势加剧。他强调,动力系统正面临多物理场深度耦合的挑战,用户对动力性、能耗、舒适性及环境适应性的需求全面升级,需从材料、部件到系统进行优化,如采用扁线绕组、超薄硅钢片等提升能效,并推动动力与底盘域集成创新。刘斌介绍了长安汽车的智慧新蓝鲸动力平台,采用积木式模组化开发,整合新蓝鲸发动机平台、增程电驱系统及iEM高阶智慧控制,实现可插混可增程的超全能设计,以及超电感体验如馈电工况下动力充沛、全地形扭矩自适应减少晕车感,并通过动态扭矩切换控制降低冲击度。

在超省钱方面,他提到量产发动机热效率达44.39%和油电转换系数3.63kWh/L,结合A-ECMS算法实现使用成本低至0.22元/km;超省心则依托电池SOC环境自适应和健康状态监控,覆盖用车全环节。长安汽车表示,未来将深化动力系统与智能辅助驾驶域的融合,以算力算法为核心竞争点,持续优化安全、健康及驾趣等维度用户体验。

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平台及模组开发部副总经理

高品质的换挡追求 – AT to DHT

在新能源汽车变速箱技术快速发展背景下,珠海嵘波驱动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韩尔樑重点探讨了混合动力专用变速箱DHT的发展路径应借鉴AT变速箱的技术演进经验,并提出多档位化是提升性能的关键方向。

韩尔樑指出,DM-i系统通过“一车二用”的创新定位成功提升了比亚迪的市场占有率,其优势在于为燃油车用户提供更优燃油经济性和电动驾驶体验,同时为电动车用户弥补续航焦虑并降低成本。他强调,当前主流DHT架构虽普遍从单档增至多档,但速比跨度与换挡平顺性仍面临挑战,部分车型需借助附加电驱桥来补足动力,这反映了基础架构的局限。

他介绍了AT变速箱因操作便捷、换挡平顺、可靠性高而受用户青睐,其从3AT到10AT的升级由燃油经济性、性能优化及用户需求共同驱动。韩尔樑提到,爱好驾驶者群体对换挡精准性、动力响应和机械反馈有更高要求,而现有DHT系统在换挡品质与高效工况覆盖上仍有较大提升空间。基于此,他提出“九并联档位加二连续变速档位”的DHT方案,以兼顾动力性与经济性,并类比保时捷Taycan在纯电领域采用两档变速箱以优化高速效率的做法,说明多档位在新能源领域的必要性。

珠海嵘波驱动科技表示,未来DHT技术需满足传统燃油车用户转向混动的需求,并应对全球市场中65%传统动力系统的竞争挑战。

珠海嵘波驱动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

先进动力电池产业现状与前沿技术

在新能源汽车产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王芳重点探讨了动力电池技术创新的三大方向与行业现状。王芳指出,当前电池技术创新主要集中在工艺创新、材料体系革新以及全链路AI赋能三大方面。她介绍了在现有液态锂离子电池基础上,通过结构设计、材料优化与系统热管理不断提升其性能与安全水平。王芳强调,行业同时积极推动固态化技术等颠覆性创新,并重视AI技术在材料研发、智能制造与电池全生命周期管理中的赋能作用。

她提到,动力电池技术路线呈现高性价比铁锂路线与高比能路线并行发展的格局,而高比能路线需重点解决安全性问题。王芳指出,电池安全需从本征安全、被动防护与主动预警三个层面系统构建,并要结合充电、磕碰、热失控等实际场景进行全层级、全周期技术优化。她提到,新国标已将热失控扩散安全要求从“5分钟不起火不爆炸”提升至“不起火不爆炸”,推动行业加强热管理和烟气控制能力。

王芳表示,固态电池技术仍面临材料、工艺、温度与力学适应性等多重挑战,未来5-10年需产学研协同推动其从科学问题到工程应用的突破。

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

智能化重构出行生态新时代

在新能源汽车智能化浪潮加速重构出行生态的背景下,小鹏汽车副总裁顾捷重点探讨了企业如何通过深度技术自研与多元化布局推动出行生态的智能化变革。顾捷指出,小鹏汽车自2014年成立以来,历经行业高光与至暗时刻,凭借在AI领域的持续高强度投入,累计资金投入达45亿元,算力储备提升至10亿FLOPS,为智能辅助驾驶等核心技术突破提供了坚实基础;他强调,当前动力总成技术已进入相对收敛阶段,企业需通过深度自研和跨域融合,如将智能算法与底盘动力系统结合,以优化续航、驾驶性及舒适性。

顾捷介绍了小鹏超级增程系统的创新,采用同轴设计方案使体积减少30%、功率提升10%,并开发了全球首款量产混合碳化硅电驱系统,实现效率与成本平衡;他提到电池技术需兼顾充电倍率、能量密度与安全,小鹏以铁锂5C超充方案为主,强调安全为本;顾捷还强调了多元化技术扩展,将AI能力横向应用于飞行汽车和机器人领域,提升技术协同性;在全球化方面,他指出小鹏通过北美、欧洲等地技术中心布局,以技术创新驱动海外市场拓展,避免单纯价格竞争。

此外,他提及与大众的合作已进入关键阶段,未来将展示成果;对于低空经济,顾捷认为飞行汽车是深蓝市场,安全性要求远超汽车行业,需长期投入;在机器人领域,小鹏坚持人形机器人路线,注重拟人化姿态、行为安全与情感体验设计。小鹏汽车表示,未来将继续在智能化、低空经济和机器人等前沿领域深化投入,应对技术挑战,推动出行生态的持续融合与创新。

小鹏汽车副总裁

至此,第十三届汽车与环境创新论坛圆满落幕。本次论坛系统梳理了动力技术多路径协同的发展图景,从热效率突破、燃料多元化到智能化融合,展现了技术创新的丰富维度。面向未来,行业将持续强化跨领域协作,推动核心技术创新与产业链协同,共同构建高效、清洁、可持续的出行新生态。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责任编辑:柳暮雪

{"error":401,"message":"site error"}/news/2022/0711/943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