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
首页 > 新闻> 正文

内蒙古全面布局醇氢生态,甲醇能源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

每日财经网 2024-10-30 18:04本文提供方:网友投稿原文来源:证券之星 阅读量:7279   

10月29日,2024绿色甲醇能源产业发展论坛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召开,相关国际组织、政府部门、院士专家、国内外重点企业及相应机构等多方力量汇聚一堂,共同聚焦研讨绿...

10月29日,2024绿色甲醇能源产业发展论坛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召开,相关国际组织、政府部门、院士专家、国内外重点企业及相应机构等多方力量汇聚一堂,共同聚焦研讨绿色甲醇能源产业发展。

就在论坛举办两天前的10月27日,阿拉善年产50万吨绿色甲醇首期10万吨示范项目正式启动,该项目是中国首个50万吨级电解水制氢耦合工业捕集的二氧化碳合成绿色甲醇项目,成为探索二氧化碳加氢制甲醇工业化的生动实践,将极大带动地区风光资源开发,提升绿电消纳能力,对于加速全盟传统能源结构迭代、实现绿色低碳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构建醇氢生态,打造绿色新质生产力

甲醇作为全球公认的理想的新型清洁可再生能源,正日益成为全球能源转型的焦点。相较于传统柴油,甲醇能直接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并有效降低氮氧化物及颗粒物等污染物。作为全球目前最大的甲醇生产国和使用国,我国甲醇产能占全球60%。因此,甲醇是立足我国国情,充分发挥我国资源优势的一种选择。

澳大利亚国家工程院外籍院士、南方科技大学创新创业学院院长刘科表示,构建中国的绿色甲醇体系,应该基于中国的能源禀赋及工业结构现状开展,绿色甲醇是绿氢的最好载体,利用绿氢及绿氧发展适合中国国情的绿色甲醇氢能发展路线。

阿拉善绿色甲醇制备项目由吉利远程新能源商用车集团旗下浙江醇氢绿色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与运达股份、中国南水北调集团、内蒙古阿拉善能源公司共同投资,通过利用可再生能源电解水制氢,与园区内企业烟气捕集的二氧化碳合成绿色甲醇,实现二氧化碳资源化利用。

项目利用吉利绿色甲醇制备核心技术,集成创新二氧化碳和氢合成制甲醇全流程工艺,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多项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50万吨项目达产后预计年减碳75万吨,进一步丰富我国节能减排方式,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布局内蒙古醇氢生态构建,远程新能源商用车集团的动作远不止于此:今年4月15日,与呼和浩特市人民政府、呼和浩特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签署项目合作协议,以甲醇能源车辆推广应用为中心,推动新能源商用车项目落地,促进交通运输绿色低碳转型发展;同年7月16日,远程呼和浩特产业园建设项目正式破土动工,建设以醇氢电动为主的新能源专用车生产制造基地和综合能源站。

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推进能源革命,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不仅是应对气候变化、实现“双碳”目标的时代要求,也是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推动经济绿色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作为新质生产力的代表,甲醇能源与醇氢电动正为能源革命与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劲推动力。

布局醇氢电动,赋能甲醇经济发展

依托吉利在甲醇领域20年的积累,远程新能源商用车已成为国内唯一推出醇氢重卡、轻卡、小微卡、客车的商用车企业。其打造的醇氢电动特色战略技术路线,已全面实现产业化运营,产品的环保性、经济性、适用性、可靠性均得到了充分验证。无论是干线物流、短途运输、城市配送,还是工程用车、城市公交等场景,远程新能源商用车都能够提供满足用户多场景、多工况、多地域需求的优质解决方案,并且技术成熟度及投放规模均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醇氢电动是在电动化基础上,把甲醇作为液态的氢直接替代传统的氢燃料电池系统用于发电供电,实现了纯电动车辆充电补能方式更加便捷更经济实用的升级发展。

在经济效能上,远程醇氢电动产品也展现出显著的优势,不仅购买成本更低,使用成本也更为节省,是覆盖全场景、全工况的复杂应用的动力路线,实现续航长、补能快。远程醇氢电动产品在不同场景下的显著经济性,为商用车用户提供了更优的TCO新能源解决方案。

值得一提的是,10月17日,远程旗下新能源重卡旗舰车型——远程星瀚H醇氢电动牵引车成功挑战吉尼斯世界纪录TM称号。从甘肃武威到新疆吐鲁番,该车型仅靠一箱绿色甲醇穿越河西走廊,在整车满载42吨的情况下,行驶里程达到1522.9公里。

以吉利近20年来投资开发的醇氢电动为核心,远程积极推动绿醇制备、甲醇加注、醇电汽车三位一体的协同发展,并通过醇、车、货、站、金融等一体化设计,正努力打造一个万亿级价值的中国特色绿色生态产业链。

甲醇循环经济构建起新质生产力,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路径,对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中国商业史学者、中德制造业研修院院长、浙大管院专精特新研究中心主任何丹表示,通过变废为宝,甲醇将打造资源“第二矿山”,随着能源转型的推进,甲醇经济的潜力不断释放。在时代变局中把握创新的势能与动能,绿色甲醇是时代变局下的“中国式创新”。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责任编辑:苏婉蓉

{"error":401,"message":"site error"}/news/2022/0711/943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