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款定期化趋势明显商业银行计划提升活期存款占比稳息差
今年以来,商业银行五年期存款利率和三年期存款利率持续倒挂中国建设银行APP显示,三年期整存整取最高利率为3.15%,五年期最高利率仅为2.75%,低于三年期40 BP一般来说,存款期限越长,利率应该越高,以弥补资金的机会成本但商业银行普遍存在5年期存款利率低于或等于3年期存款利率的现象
业内人士指出,利率倒挂持续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方面,长期利率下行已成定局,另一方面,贷款利率的持续下降迫使银行降低负债成本,以保证净息差不陷入大幅下降从已公布的半年报来看,商业银行稳定息差的压力在加大,采取多重措施降低负债成本已经成为商业银行的共识
年报数据显示,六家国有大行上半年净息差数据由高到低,邮储银行净利率为2.27%,同比下降10个基点,建行净利率2.09%,同比下降4个基点,工行净利息收益率为2.03%,同比下降9个基点,农行净利率2.02%,同比下降10个基点,中国银行净息差与去年同期基本持平,为1.76%,交通银行净利率为1.53%,同比下降2个基点。
存款正规化趋势明显。
光大证券银行业分析师王亦丰在最新的研究报告中指出,目前银行业存款正规化现象明显上半年,上市银行活期存款和定期存款分别增加3.3万亿元和10.3万亿元,其中定期存款同比增加4.3万亿元,贡献了上半年93%的存款增量定期存款占存款总额的52.8%,比年初提高了2个百分点,呈现出明显的定期化特征居民和企业方面,个人定期存款和企业定期存款分别增加5.7万亿和4.6万亿,占存款总额的比重分别为28.4%和24.4%,比年初分别上升1.1%和0.8%
六大行半年报数据也显示,除了存款余额大增,定期存款占比上升也是普遍现象。
截至6月末,交通银行客户存款余额7.81万亿元,比上年末增加0.77亿元,增长10.96%从期限结构看,活期存款占比37.55%,较去年末下降3.82个百分点,定期存款占比61.15%,较去年末上升3.76个百分点
工商银行客户存款余额29.27万亿元,比上年末增加2.8万亿元,增长10.7%从期限结构看,定期存款增加2.1万亿元,增长16.3%,活期存款增加0.65万亿元,增长5.0%
建行吸收存款余额24.18万亿元,较去年末增加1.81万亿元,增长8.07%其中,国内定期存款11.46万亿元,比上年末增加1.26万亿元,增长12.37%
邮储银行客户存款总额12.12万亿元,较去年末增加0.76万亿元,增长6.77%,其中个人定期存款占比64.43%,较去年同期上升2.46个百分点,公司定期存款占比3.83%,较去年同期上升0.24个百分点。
王亦丰认为,受疫情影响,居民消费和企业投资意愿下降,货币存储需求增加,资本市场景气度差,导致微观经济主体的资产配置更倾向于既安全又经济的银行定期存款,企业和居民存款都呈现出定期化的特征同时也不排除在贷款利率大幅下降时,企业贷款利率和存款利率倒挂导致的资金空转
提高活期存款比例,稳定息差
在六大行半年业绩发布会上,多位高管提到下半年要继续提高活期存款占比,以稳定息差。
邮储银行行长刘建军表示,邮储银行的利差水平在大行中是比较高的这是因为,在资产端,我们调整了资产结构,加大了差异化优势信贷的投入,保持了良好的风险定价水平在债务方面,我们继续压低债务成本,尤其是3年期和5年期存款在实现利率稳定的同时,存款利率也下降了1 BP下半年继续推低负债成本,特别是提高活期存款占比,加强理财考核,通过理财提高活期存款占比,同时继续降低中长期存款规模和利率我们希望这些安排能稳定下半年的息差水平
交行副行长郭芒表示,在资产端,交行将加大资产结构调整力度,贷款将继续向制造业,普惠金融,绿色发展,科技创新等国家战略重点领域和行业倾斜同时,我们将继续坚持零售银行业务的转型,下半年继续优先满足零售信贷的贷款需求负债端,降低负债成本是维持利差水平的重中之重,也是交行最近几年来的工作重点具体来说,一是加大活期存款的扩张力度,努力提高活期存款的比重,第二,加强存款成本率考核等精细化管理措施,有效降低负债成本,同时也坚持高成本存款的限额管理和要求第三,继续坚持高成本存款的额度管理和要求,包括到期不再续存的协议存款,封顶的大额存单,下调的定期结构性存款
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周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下半年部分商业银行确实面临相当大的净息差压力总的来说,一方面,商业银行可以通过优化负债管理,充分发挥存款利率市场化调节机制,稳定负债成本,另一方面,可以提高资产端的风险控制和管理能力,适度推动重心下移,促进银行转型发展,转向轻资产业务,提高中间业务收入占比
央行今年一季度和二季度的货币政策执行报告都提到,要完善市场化利率形成和传导机制,优化央行政策利率体系,加强存款利率监管,发挥存款利率市场化调节机制的重要作用,着力稳定银行负债成本, 充分发挥贷款市场报价利率改革的有效性和导向作用,促进降低企业综合融资成本。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责任编辑:苏小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