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在规模里的基金经理
多位业内人士表示,对于基金公司而言,不要借势造星,应减弱对短期规模的渴求。在规模增长的同时,要保持投资策略的有效性,只有提高投资者的获得感,公募才能实现长期健康发展
“我买的基金近一年来亏了很多,当初决定申购这只基金的时候,基金经理业绩很亮眼,为什么买入后,基金表现这么差?”基民李阳十分不解。
回顾过去几年公募行业的发展,多位基金经理由于投资风格契合市场热点,短期业绩较为亮眼。在渠道的大力营销下,这些基金经理快速“出圈”,管理规模急剧增长。然而,面对震荡行情的考验,不少基金经理的管理规模与投资能力并未实现匹配,最终导致业绩不尽如人意。部分基金经理更是被贴上“主题投资”的标签,丧失持仓调整的主动权,只能“躺平”。
多位业内人士表示,对于基金公司而言,不要借势造星,应减弱对短期规模的渴求。在规模增长的同时,要保持投资策略的有效性,只有提高投资者的获得感,公募才能实现长期健康发展。
撕不掉的标签
“公司将我管理的某只产品定位为新能源主题基金,虽然这几年新能源板块表现不佳,我也只能继续坚守。”年轻的基金经理张华坦言,最近压力非常大。基金业绩长期低迷,来自渠道端的投诉与日俱增,互联网平台旗下的基金评论区也让人“不忍直视”。
与昔日高光时刻相比,张华如今的处境颇为艰难。彼时新能源板块风起,凭借重仓新能源板块,张华管理的基金业绩颇为亮眼,备受投资者追捧,基金规模也快速增长。用张华的话说,现在他需要“低调做人”,毕竟业绩不佳,渠道端“怨气很重”。
“我管理的这只基金的标签非常明确,过往在渠道端的销售也是主打擅长新能源投资,现在这个标签已无法撕下来。如果基金持仓切换到别的行业,很多投资者可能会赎回,因为他们是将该基金作为新能源主题基金买入的。同时,如果基金持仓发生变动后业绩没有好转,又会被贴上风格漂移的标签,引来更多的骂声。”对于张华而言,目前已经别无选择,为了保住规模,仍然要在新能源这条主题投资道路上蒙眼狂奔。
在沪上某基金研究员看来,投资中一旦行业贝塔减弱,如张华这样的“偏科”基金经理便很难获取超额收益,毕竟巧妇也难为无米之炊。“主动权益类基金押注单一赛道,当行业风来,或能在短期内取得亮眼的业绩,但是市场是有周期的,没有永远上涨的行业。对于基金经理而言,更需做好投资组合管理,只有这样才能走得长远。”
今年上半年市场的表现,让南方基金权益投资部总经理张延闽深有体会:“在行业层面,我们去年对军工、消费、化工、建材等板块抱有非常乐观的期待。如今回过头来看,这种认识出现了比较大的偏差。对于行业选择方面的偏差,充分证明了公募基金实践组合投资的重要性。在大多数时候,基金经理对未来自上而下判断的胜率其实并不高,实际投资策略中宏观层面灵活应对的价值远远大于‘买定离手’式的预判。”
无法承受的规模
“基金规模增长得很快,确实超出了我的能力圈。但是没办法,基金规模越大,收取的管理费越多,公司收入才能越多。”同张华相似,顾杨也非常无奈,虽然他在持仓选择方面更加自由,但是没法对规模增长说不。
从近几年行业的发展情况来看,优秀的基金经理一旦被市场挖掘出来,管理规模会快速壮大。其中,部分新晋百亿级基金经理其实较为年轻,管理基金的时间并不长。
前公募明星基金经理周应波曾直言,在不同的市场位置、不同的产品形式可承载的规模是不一样的。“中国的基金经理大多比较年轻,我管500亿资金的时候也就是36岁,当然可能还有比我更年轻的基金经理,我想大家面临的挑战其实都是很大的。”
面对震荡不休的市场,曾经追捧的明星基金经理业绩不佳,令不少投资者失望不已。从百亿级主动权益类基金的业绩表现来看,截至8月31日,近1年主动权益类基金平均亏损超12%,部分百亿级基金近1年亏损甚至超过40%。
国泰君安的一份研报显示,基金规模与基金的收益率呈现显著的负相关关系。例如,规模较大基金的交易对资产价格影响更大,导致难以在合适的价格买入相应的资产,进而影响基金的收益。基金规模的扩张更会对基金经理主动管理能力带来影响,导致主动权益类基金收益难以超越被动指数基金。
在张延闽看来,随着产品数量增多、规模增长,为了保证投资策略的有效性,对投资储备库的数量和质量要求更高。只有不停地迭代,提高资产判断的前瞻性,才能让自己的能力圈跟上规模的扩张。
“面对基金规模的扩张,基金经理应当做好充足的准备,评估自身管理规模的上限。当管理规模超过能力边界时,应该及时限购,否则会伤害许多慕名前来的投资者。”沪上某基金经理强调,基金公司应当有所作为,根据基金经理的专业判断,主动对投资者情绪进行引导,管控基金规模的增长速度。
“难而正确”的道路
困在规模里的基金经理如何脱身?多位业内人士表示,在行业高速发展的当下,无论是基金经理还是基金公司都应当对追求规模保持克制。“如果我们始终把规模看得太重,总在市场高点大规模扩张,当风险来临时,我们会遭遇什么样的信任危机?公募基金的行业声誉会受什么影响?这是值得深思的。”交银施罗德基金总经理谢卫曾发出灵魂拷问。
谢卫认为,如果基金经理能力圈有限或者投资框架容纳不了那么多资金,一旦资金量大了,业绩就可能变得平庸,或者只能跟着风口做趋势投资。如果强调深度研究,规模必然会受到限制。这就要求在发展的时候作出取舍,克制一些,恪守在能力圈范围内,追求规模有序增长,尽最大努力提升投资者体验。
国投瑞银基金总经理王彦杰的看法也颇为相似:“规模增长不是目标,而是结果。基金经理在规模快速扩张后,获取超额收益的难度会增加。因此,我们会对每位基金经理的管理规模进行内部监控。当规模过大时,会暂停该基金经理和所管产品的主动营销,暂停首发和大额申购。我们现在单一基金经理最大的管理规模只有200多亿元,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容量管理,让投资者的利益与公司的利益结合得更好。”
此外,王彦杰表示,不鼓励基金经理创造过度极端的业绩,因为极端业绩会带来较高的风险。例如,在公司的考核机制中,基金经理只要能在同类型基金中排名前20%,就给予A类评分。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责任编辑:宋元明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