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
首页 > 热点> 正文

健全货币政策调控机制发挥好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

每日财经网 2022-11-08 08:52本文提供方:网友投稿原文来源:中国网 阅读量:4348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建设现代中央银行制度,加强和完善现代金融监管,强化金融稳定保障体系,依法监管各类金融活动,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 ...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建设现代中央银行制度,加强和完善现代金融监管,强化金融稳定保障体系,依法监管各类金融活动,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

最近几天,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易纲在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导读本上发表了《建设现代中央银行制度》一文易纲在文章中说,建设现代中央银行体系,要围绕党的二十大确立的金融改革,发展和稳定的任务,做大量工作其中之一就是完善货币政策体系,保持币值稳定和经济增长易纲提到,要完善货币政策调控机制完善基础货币供给机制和货币供给调控机制,强化流动性,资本和利率约束的长效机制充分发挥货币政策在总量和结构上的双重功能,精准加大对国民经济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

多位分析人士在接受《证券日报》采访时表示,完善货币政策调控机制,充分发挥货币政策量和结构的双重功能,将有效提高货币政策的传导效率,充分发挥其跨周期和逆周期的调节作用,稳定宏观经济运行,不断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促进高质量发展。

进一步完善货币政策。

定量控制机制

最近几年来,中国货币政策的调控机制逐渐向市场化和精准化转变例如,贷款市场的报价利率改革,用市场化的改革方法促进贷款实际利率的降低,在具体支持领域,我们建立了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如专项再贷款,以养老,支持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物流运输,设备更新等,实现重点区域和薄弱环节的精准滴灌

对于完善基础货币供给机制和货币供应量调控机制,强化流动性,资金和利率约束长效机制的表述,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庆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重点是进一步完善货币政策数量调控机制,保持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与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最终实现货币稳定的目标。

就基础货币投放机制而言,现阶段已由前期主要通过外汇占款投放,转向中期借贷便利等货币政策工具,基础货币投放的可控性明显增强同时,各类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也会对基础货币供给起到一定的支持作用

王庆预计,未来基础货币仍将主要通过央行的各种货币政策工具投放存款准备金率下调至合理水平后,基础货币对货币供应总体水平的调节作用将进一步增强

就货币供应量调节机制而言,目前主要是通过投放银行信贷来实现的最近几年来,央行不断放松银行信贷投放的流动性,资金和利率约束比如以永续债为突破口推动银行多渠道补充资本,缓解资本约束

对于下一阶段完善货币政策调控机制的主要努力,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明明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要在保持银行间市场合理流动性的同时,缓解资金和利率的约束具体措施包括加大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投入,继续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

定向金融工具

有升级加码的空间。

最近几年来,央行坚持总量合理充足,机制上注重市场引导,结构上强化精准滴灌,积极构建金融有效支持实体经济的长效机制,努力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更高质量,更高效的金融服务。

至于下一阶段如何更好地发挥货币政策在总量和结构上的双重功能,精准加大对国民经济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显然可以认为,从总量层面来看,伴随着海外加息的放缓,我国总量政策的外部约束已经消退在宽信贷,降成本的目标下,预计RRR降准,降息工具将相机出台从结构方面,一方面要利用好政策效果观察期,分析判断各种工具的实际效果,不断推陈出新,另一方面,需要密切关注支撑领域的修复情况,做到有进有退,避免流动性过剩

显然,总量和结构并重将有效避免货币超发和流动性过剩的现象由于RRR降息等总量工具对流动性市场的量价影响较大,每次实施的范围相对有限通过定向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和再融资等结构性工具,可以在不造成货币过剩的情况下,实现特定领域的金融支持

货币政策的总量功能主要体现在跨周期和逆周期调节上,而结构功能则是引导金融资源向国民经济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倾斜,调整结构,弥补短板王庆表示,充分发挥货币政策在总量和结构上的双重功能,需要在总量上体现跨周期和逆周期调节的要求,增强信贷增长的稳定性同时,要根据经济运行的波动特征,引导信贷增速适时增减在稳定宏观经济运行的同时,要保证一定时期内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与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

王庆进一步表示,在精准加大对国民经济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方面,主要是通过各种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和政策性金融工具,如小额贷款,设备更新改造专项贷款等,并在必要时结合财政贴息等措施,引导金融资源在特定时期流向国民经济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目前,重点领域包括基础设施投资和制造业投资,而薄弱环节主要是小微企业和民间投资预计下一步,根据具体需求,上述定向金融工具均可能升级或进一步设立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责任编辑:文辉

{"error":401,"message":"site error"}/news/2022/0711/943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