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青少年科学素质 鲸鱼机器人助力全国课后服务
当前,越来越多的青少年有了更多的机会接触科技发展前沿、了解科技社会、提升科技素养,在2022年8月教育部公示的《2022—2025学年面向中小学生的全国性竞赛活动名单》中,“世界机器人大会青少年机器人设计与信息素养大赛”“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大赛”“全国青少年航天创新大赛”等自然科学类活动(共23项)占据50%,科学素质日益成为青少年整体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提升青少年科学素质,加速科教普及
当今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正在加速演进,世界各国的竞争集中体现在科技领域的竞争。青少年是国家科技创新的储备人才,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青少年人才的培养以增强国家未来竞争力。
2021年6月,国务院发布《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把“青少年科学素质提升行动”作为“提升行动”的第一个行动,充分体现了青少年的培养对于国家发展的基础性地位。
提高青少年科学素质,不仅对实现提出的全民科学素质目标具有重要意义,也将为我国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人才基础。《科学素质纲要(2021—2035年)》指出,青少年科学素质提升行动的目标是:激发青少年好奇心和想象力,增强科学兴趣、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一大批具备科学家潜质的青少年群体,为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夯实人才基础。
青少年科学素质的提升需要建立良好的科技教育生态系统,协同推动。实施科技教育,需要培养青少年广泛的科技兴趣,应用科学技术知识去解决问题的过程,同时,激发学生开拓创新、动手动脑的能力。
充分利用课后服务进行科教普及
课内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本供给,课后服务是延时供给,二者同等重要,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学校全过程育人的完整链条。课后服务是服务学生全面健康成长、满足学生多样化成长需求的育人活动。
2021年12月,教育部办公厅、中国科协办公厅发布《关于利用科普资源助推“双减”工作的通知》,要求充分利用科普资源助推“双减”工作,有效地支持学校开展课后服务,提高学生科学素质。把青少年科学教育纳入课后服务内容,鼓励中小学在课后时间开设校内科技系列课程,利用多种形式开展科技专题活动。
充分发挥现代智能软、硬件设备在科技教育和科普活动方面的积极作用,促进学校的科技教育和人工智能科普活动有效衔接,最大限度地拓展课后的智创空间,研究开发适合于不同学段学生的课程,逐步形成以动手实践和亲身体验为基本特征,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紧密结合的综合实践活动和研究性学习项目。
建立完善以智能硬件为载体,多种编程语言为拓展和延伸,分龄、分阶、分级的科技教育体系,为广大青少年学习人工智能等科技知识提供更多的渠道,推动优质科教信息和活动资源在中小学校园的普惠共享,在全国各省市应用落地。
鲸鱼机器人助力全国课后服务
为了大力配合课后延时服务的落地工作,鲸鱼机器人依托3~22岁全体系软、硬件设备的优势,推出全年龄段课后延时服务。鲸鱼机器人“课后延时服务体系”解决方案以人工智能教育机器人(CREATOR330套装)为载体,充分利用学生的课后时间,开展丰富的创新实践课程和科创活动,拓展小学生对信息技术、机器人、人工智能的学习和应用。教学套装无需电脑、IPAD等硬件,方便课后使用。
目前,鲸鱼“小学5+2课后服务”解决方案已在上海、安徽、福建、河南、湖北、云南、浙江、陕西等全国多省市成功落地,进入校园,全面助力义务教育学校课后服务。
鲸鱼机器人课程团队针对每个年龄段青少年的不同特点,为其量身打造适配的人工智能机器人课程。课后延时服务课程覆盖10个学年,每学年提供32节课程。课程紧紧围绕《2022年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完善了培养目标、优化了课程设置、细化了实施要求,同时按照课标中的跨学科需求,融入了数学、科学、人文、历史等多学科内容,辅以动画视频,让学习更加生动、有趣。
每两学年为一个阶段,逐步进阶。学生通过探索基本的机械构造,进而学习机械原理,了解传感器、执行器的功能;与同伴协同搭建各种新奇有趣的创意项目;掌握编程中复杂的逻辑关系,解决项目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为应对人工智能时代打下技术基础。
鲸鱼机器人的课后延时服务体系可以有效推动中小学生课后服务全覆盖;提高课后服务质量,充分锻炼和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创新思维,提升人工智能素养。青少年在愉快氛围中学习的同时,能够掌握专业的知识,在课后实训中逐步提升考级和比赛的能力。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广告责任编辑:吴起